topboyspas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topboyspas 门户 同志 同志故事 查看内容

从禁忌到开明:同性恋简史(图)

2015-12-16 08:04| 发布者: admin| 查看: 1023| 评论: 0

摘要: 早期的同性恋团体试图让社会接受同性恋者,并呼吁给予同性与异性恋者无差别的教育。然而,1960年代末社会风云不断,众多社会运动酝酿发展,包括美国黑人民权运动、60年代反主流文化运动以及反战运动。年代背景加上格 ...
无标题文档

纵览整个20世纪,对同性恋问题,社会各界态度逐渐松动,西方国家相关政策日渐开明,呈现出除罪化、除病化、合法化的演进轨迹。

  1941年,瑞士新《刑法》取消对同性恋行为的惩罚。3年后,瑞典同性恋非刑事化。二十余年后,英国皇家沃尔芬登委员会推出《关于同性恋罪错和卖淫问题的报告》,强调成人之间合意性行为不宜入罪。牛津大学法哲学家哈特大力支持,与保守派法官德弗林勋爵展开激辩。1967年,英国议会将同性恋非罪化。加拿大与联邦德国予以效仿。

  1948年,《金赛性学报告》透露,全美“10%的男子一生中维持过至少3年的同性恋关系,37%的男子曾经与同性发生过性行为”。而媒体也披露了上万德国同性恋者,因《刑法》第175条同性恋犯罪条款,在纳粹集中营中,遭到肉体消灭。世人震惊之余,开始反思同性恋者不堪处境。1954年,美国心理学会年会破天荒发表同性恋正常性研究,同性恋非病理化呼吁首次受到正视。在有识之士长期努力下,1973年美国精神病学会,终将同性恋剔除出精神疾病分类,还饱受歧视的同性恋者一个迟来的公道。

  1969年6月27日夜,纽约警察无端搜查同性恋“石墙”酒吧,胡乱逮捕羞辱。这一次,忍无可忍的同性恋者挺身而出,抗议歧视骚扰。他们高喊口号:“黑手党和警察滚出酒吧!”“我们要自由!”“我喜欢男孩!”“我是男同性恋,我骄傲!”“同性恋权利!”“我们同志有力量!”

  目击者曼福德将这场混战比作是“这种不公正的骚扰和偏见所引发的愤怒的伤口已经溃烂了,而这一次,他们将这道伤口切除了”。他说:“警方刚刚向我们挥出了象征性的一拳。他们并没有在异性恋酒吧里这么做。犯罪组织经营着本地的酒吧,没有销售酒精的执照,甚至向警察行贿,这难道是我们的错吗?”

  “晴天霹雳。”这是作家卡特为写作《石墙事件:一场引发同性恋革命的突袭》一书采访百名当事者时,人们对“石墙事件”所作的形容。“为什么说‘石墙事件’是同性恋权利运动的起点?因为它触及了人们的心灵。与警察抗争,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!要知道,当时同性恋群体还是那么弱小而沉默。”卡特说。

  “石墙事件”数天对峙,引爆同性恋维权运动,快速向世界各国传播。很快,“同性恋解放阵线”成立。一年后,一万名男女“同志”在纽约举行大规模游行,纪念“石墙事件”,要求获得平等的法律地位与权利。从此,6月27日、28日两天被定为“同志骄傲日”,6月定为“同志骄傲月”。如今美法德澳各国大城市,年年在此时举办盛大游行活动。

  经历同性恋历史的分水岭——“石墙事件”,昔日躲在“柜子”中的同性恋者不再沉默,以全新面貌示人,组织起来,发出声音,争取赢得尊严与权利。

  “石墙事件”发生时,想成为修女的安普佐,在纽约市一所修道院内,苦苦思索——像自己这样的女同性恋者对社会有什么意义?她在广播里偶然听到了新闻,“让我突然充满了愤怒,这应该是我要的生活:激情、抗争,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消极”!两周后,她离开了修道院,积极投身同性恋权利运动中。如今她是美国国家同性恋协会执行理事,也是白宫同性恋问题的顾问。

  1971年,哲学家萨特呼吁社会宽容同性恋者。美国通用电话公司为同性伴侣雇员提供配偶福利。同时,美国第一本同性恋刊物《同性恋学刊》创刊。1978年,国际同性恋者联合会成立。1980年,历史学家波斯威尔发表《基督教、社会宽容与同性恋》,认为是《圣经》的误译,导致了基督教会谴责同性恋。1984年,欧洲议会通过决议,支持同性恋者权益。1993年,世界卫生组织将同性恋剔除出精神疾病分类。1999年,美国心理学会与美国精神病学会发表声明,反对“治疗”同性恋。

  2003年,美国最高法院以6:3的表决结果,宣告德克萨斯州“鸡奸”法违宪。肯尼迪大法官在多数意见中写到,这一法律“有辱同性恋者的生活,他们有权享有(社会)对他们私生活的尊重。同性恋行为被州法定为犯罪行为,使得同性恋者更易在公共和私人领域中遭受歧视”。

  除罪化、除病化告一段落,历史翻开崭新一页,同性婚姻合法化问题,浮出水面。

  包容:新价值下的同性婚姻出世

  早在1968年,丹麦社会人民党提出法案,建议允许同性结婚,但外界强烈反对,胎死腹中。1971年,美国明尼苏达州两名男子,要求登记结婚遭拒,他们诉诸法院;随后又有多起“同志”因结婚而发起诉讼,尽管他们都以败诉收场,但同性婚姻,已成不容回避的棘手问题。

  2001年4月1日,荷兰第一个吃螃蟹,在《民法典》第30条第一款规定:婚姻是异性或同性二人之间所缔结的契约关系。赋予同性伴侣与异性婚姻完全相同的权利与义务,包括收养子女。2005年,加拿大《民事婚姻法》、比利时《民法典》、西班牙《民事婚姻法》都萧规曹随;2006年“彩虹国度”南非《民事结合法案》也承认同性婚姻。

  反对同性婚姻者痛心疾首,严斥此举有害社会,无助于人类的繁衍,违背宗教教义,危害子女利益、严重冲击数千年的婚姻传统,是可忍,孰不可忍?

  2004年,美国前总统布什感慨:“婚姻不能与其文化、宗教和自然根源割裂,应当修宪将婚姻定义并维护为男女之间作为丈夫和妻子的结合。历经两个多世纪美国法律保护和人类的千年体验后,一些法官和地方当局现在擅自要修改文明的最根本制度。他们的行动给一个需要澄清的问题制造了混乱。”而基督教、天主教、伊斯兰教罕见联手号召信徒,坚决抵制同性婚姻。

  同性婚姻支持者,针锋相对提出:婚姻要向同性恋者开放。他们给出了一堆理由: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精神和政教分离原则;有利于建立稳定单一的伴侣关系,减少艾滋病等性病传播;促进社会和谐;改变社会对同性恋的污名化、妖魔化,帮助同性恋者走出歧视阴影,重拾自信。他们反问:如果繁衍子女果真是婚姻唯一目标,为何法律不禁止丧失生育能力的男女结婚?

  对于传统男女婚姻观念,学者格斯曼反驳:“如果今天的婚姻跟两千年前一模一样的话,你可能会娶一个你没有见过的12岁的小女孩,把妻子当成财产随意处置,离婚也是绝对不可能的事。”婚姻从身份演变为契约,体现个人意愿,正是历史的巨大进步。

  针对同性伴侣肯定影响子女性倾向的反对意见,多数科学研究表明,同性恋家庭中成长的子女,与异性恋家庭中成长的子女别无二致。“如果子女的性倾向是由模仿父母而来,异性恋的父母怎么会生育出同性恋的子女?”这似乎也是无法辩驳的反问。

  民意如流水,西方民众对同性婚姻支持度,近来发生戏剧性的大逆转。CNN最新调查显示,美国民众支持同性婚姻合法化的比例,从2007年的40%上升为目前的53%。越是年轻人,支持度就越高。3月,美国最高法院“世纪审判”前夕,一项跨党派调查数据显示,83%的美国民众认为同性婚姻,未来5至10年时间有望得到法律承认。

  奥巴马总统连任演说中表示,同性恋者应该有结婚的权利。他把1969年爆发的同性恋抗议活动——“石墙运动”和黑人人权运动相提并论。奥巴马向同性恋权益人士热情伸出双手:“我不仅是你们的朋友,还将继续做你们的盟友,与你们并肩战斗。”

  “现在是法庭承认这种做法存在歧视的时候了!”《时代周刊》称,最高法院审理同性婚姻案意味着社会的进步。它形象地比喻说,这犹如水坝上出现一道裂缝,总有一天大坝会“溃堤”。但最高法院左右为难。大法官阿利托摇头:“同性婚姻比手机或互联网还新。我们没有能力看到未来。”法院外面,支持者、反对者各举标语。一边是:“婚姻一男一女天经地义。”另一边,针尖对麦芒:“我们不是二等公民,我们不要二等婚姻!”

  从历史透视现实,依旧雾里看花,同性恋的“奇幻旅程”远未终结。同性婚姻的未来会怎样,没人说得准。唯一可以肯定的是,王尔德的悲剧渐渐远去。异性恋唯我独尊的高墙开始坍塌,平等、多元、宽容、尊重与包容,或许才是各方共同坚守的底线。

12

鲜花

握手

雷人

路过

鸡蛋

本文导航

相关阅读

无标题文档

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topboyspas  

GMT+8, 2024-5-6 05:53 , Processed in 0.099514 second(s), 22 queries .

同志交友网 topboyspa!

© 2022-2025 topboyspa.

返回顶部